近日,我院顱腦心胸外科團隊成功為一名患左側小腦天幕騎跨型腦膜瘤患者進行切除手術,患者術后恢復良好,治療效果滿意。
患者劉女士因頭部外傷術后,復查CT發現左側小腦幕區占位性病變,考慮為腦膜瘤,需要手術治療。
左側小腦天幕騎跨型腦膜瘤

由于腫瘤位置跨天幕,位于后顱窩,毗鄰靜脈竇、腦干等重要結構,操作空間狹小;加之腦膜瘤本身供血豐富,術前無法完成MRA檢查評估腫瘤供血情況(因頭顱有鈦板內固定物未行檢查),手術難度大。其次,患者曾行雙側顱骨修補,顱骨修補處無法使用頭釘固定,對于手術體位的擺放限制要求高。同時,患者曾行氣管切開術,氣管內瘢痕增生可影響插管及術中麻醉通氣,更增加了麻醉風險。

腫瘤跨天幕

雙側顱骨鈦板內固定
術前,醫院組織了顱腦心胸外科、手術麻醉科、呼吸內科、輸血科等多學科進行了聯合會診,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了充分的評估,共同商討了手術細節、并制定了周密的手術及麻醉方案和術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應急預案。
經充分完善術前準備后,2023年12月12日下午16時,顱腦心胸外科團隊成功為劉女士實施了左側小腦天幕騎跨型腦膜瘤切除術。

體位擺放

術中操作

術中操作

術后切口
術中,顱腦心胸外科團隊密切配合,按計劃切開頭皮,銑開顱骨,層層挑開神經“屏障”,直達病灶,嚴控出血,徹底止血,充分保護功能區腦組織,經過連續奮戰 7 小時,手術團隊終于在顯微鏡下完整地切除了腫瘤,順利完成了手術。術后患者恢復良好,復查頭顱 CT 提示腫瘤全切。

術前

術后
據了解,腦膜瘤隨著體積的增大和位置的不同,會逐步壓迫神經和血管,患者會出現頭痛頭暈、視力下降、聽力下降等系列癥狀,神經系統長期受到壓迫會導致顱內腦組織受損。所以,當患者出現相關癥狀時不要大意,應及時就診,必要時行頭顱CT或磁共振等檢查,以便能早發現,早手術,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什么是腦膜瘤?
腦膜瘤發病率占顱內腫瘤的第2位,女性多見,發病高峰年齡在45歲,很多腦膜瘤為偶然間發現。腦膜瘤屬于良性腫瘤,生長慢,病程長,病人往往以頭疼和癲癇為首發癥狀。根據腫瘤位置不同,還可以出現視力、視野、嗅覺或聽覺障礙及肢體運動障礙等。在CT檢查日益普及的情況下,許多患者僅有輕微頭痛,甚至經CT掃描才能偶然發現為腦膜瘤。患者若忽視早期癥狀,可能會錯過治療時機。若未及時治療,患者病情將呈現進行性加重,會導致多種惡性循環因素,使病情迅速惡化甚至威脅生命。目前,手術切除腦膜瘤是最佳治療手段,尤其隨著顯微手術技術的發展,手術切除腦膜瘤不斷提高,使大多數患者得以康復。
腦膜瘤好發于哪里呢?
在人的顱骨與大腦組織之間,有三層膜,從外到內依次為硬腦膜、蛛網膜和軟腦膜,合稱腦膜。

腦膜瘤是一種起源于蛛網膜帽狀細胞的腦腫瘤,它的發生與蛛網膜有關,所以與蛛網膜顆粒集中分布的區域相一致。好發于大腦半球的凸面、顱底和鞍旁區域等部位。

腦膜瘤的癥狀?
腦膜瘤的癥狀主要取決于腫瘤的位置。多數腦膜瘤生長緩慢,病程長,往往無明顯癥狀,很多是在顱腦影像學檢查中偶然發現的。當瘤體增大壓迫周圍腦組織時,才引起相應的癥狀和體征。
常以頭痛和癲癇為首發癥狀。
顱內壓升高的表現:頭痛、惡心、嘔吐等,任何部位的腦膜瘤都可能引起頭痛,這是由于腫瘤增大壓迫或侵蝕周圍腦組織或引起顱內壓增高導致。
癲癇:運動皮層等功能區的腦膜瘤可刺激周圍神經細胞導致全身性和部分性癲癇發作。
腦功能障礙:表現為頭暈、記憶力減退、神態呆鈍、反應遲緩、行走不穩、手足震顫等,這是當腫瘤體積巨大時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
顱神經功能障礙:表現為復視、面部麻木、飲水或進食嗆咳、吞咽困難,這也是顱底腦膜瘤的典型表現。
運動、感覺異常及失語癥:可能由運動區、感覺皮層區或語言功能區的腦膜瘤引起。
聽力下降、記憶力喪失、嗅覺喪失:可能是由于腫瘤生長壓迫聽神經、嗅神經。
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是腦膜瘤治療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大部分腦膜瘤位置表淺、周圍腦組織非重要功能區,都能完整切除。如腦膜瘤很小,靠近重要的功能區,可以考慮保守治療,密切觀察。如腫瘤侵犯重要血管、神經、手術不能全切,可以考慮放療等方式輔助,控制腫瘤生長。
一般良性腦膜瘤手術治療的效果較好,但是惡性腦膜瘤的患者單一采用手術治療效果不理想,需要輔助放療手段進行治療。
腦膜瘤預后?
腦膜瘤患者的預后主要和腫瘤分級、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及腫瘤切除的程度有關,還與患者的年齡、總體健康情況和所采用的治療方法有關。多數腦膜瘤是良性的,外科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
腦膜瘤怎么預防?
目前腦膜瘤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可以通過關注導致腦膜瘤的危險因素,如保持正常體重,拒絕食用霉變食物,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檢查等來降低腦膜瘤發生的風險。